20141101參觀台北賓館
門牌號碼為台北市中正區黎明里凱達格蘭大道1號。
歷史
臺北賓館起造於1899年,花費高達21萬7000日幣,由於花費過大,且是由日本國庫直接撥款興建,在當時引起一陣強
烈的批判。另外兒玉總督也曾使用會計法融通台灣神社興建的工程剩餘款來興建總督官邸,也引起很大的注意。
後因木結構白蟻損毀嚴重
1911年改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羅馬柱中為圓鋼柱,外包圓型磚柱,最外圍仿古表面),成為現今的樣貌
2002年封館進行臺灣光復後最大幅度的整修,至2006年5月竣工;
2006年7月4日臺北賓館首次對一般民眾開放,讓國人可以一窺臺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日治時期,除了作為總督宅邸以外,同時也作為行政辦公與迎賓社交之場所。
落成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接待1901年10月來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妃富子,此後這裡陸續接待了好幾位皇室貴族,
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即日後的昭和天皇)訪臺的接待活動。
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16位總督曾居住於此。
臺灣光復後,臺北賓館是政府會晤、款宴外賓的主要場所,歷任總統曾在臺北賓館1樓接見了無數的貴賓,其中又以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1981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2005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2008年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等人最具代表性。
臺北賓館的宴會廳曾簽訂了許多重要的國際條約或協定,最重要當屬1952年由外交部長葉公超與日本全權代表河田烈
所簽署,關係臺灣主權地位甚鉅的「中日和約」(這是2次簽重點在中華民國4個字怕日後法理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費一兵一彈拿走
所以在台北賓館又簽了一次);賓館2樓有簽約銅像那塊鋼板還有字在上面,現場還有當時簽約的相片以資證明這歷史上的一刻.
建築
日本於明治維新後引進的西方歷史樣式建築觀念影響
第一代樣式
臺北賓館第一代樣式為文藝復興式風格,左右不對稱的形式,屬於磚造與石材混合使用的二層樓建築,屋
頂為木製屋架、石板屋瓦,前後庭園分別是西式跟日式風格的庭園。
第二代樣式
因空間不敷使用,且原本木製的屋頂已經遭到白蟻侵蝕、腐壞,於是在1911年開始改建,預算為15萬日幣
, 1913年3月31日改建完成.
建築樣式也從文藝復興樣式變成華麗的巴洛克形式,屋頂換成馬薩式屋頂,木屋架已經換成鋼骨;陽台的
立柱從單柱變成羅馬雙柱等等,是第二帝國風格的法國宮廷式建築。
內部改建如櫸木拼花地板、維多利亞磁磚和壁爐(英國進口)、毛絨地毯跟絲織窗門簾,以及巴洛克式花
葉雕飾,金箔纏繞細腳紋路的垂吊水晶燈,所到之處皆是華麗的灰泥雕塑及裝飾。
改建後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
庭園
官邸庭園分為前庭與內庭,前庭為西洋風格庭園,為前庭西式建物群的附屬空間;內庭則是日本式迴遊式庭園,於
1910年完工,為台灣第一個日本式庭園。內有一水池造型(據說是仿古心字,意涵效中天皇忠心耿耿).
迴游式庭園
迴游式的命意,旨在說明以一主題為中心,透過動線的安排,環狀圍繞此一主題漫步。透過樹叢、矮籬、
巨石假山等等的安排,使每個視角產生迥異的視覺趣味,通常主題中心為水池,旁以枯山水的迴游式庭園